跳到主要内容

15 七集 3

第五 大供牺品

第41经 住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七识住1。以何为七耶?

诸比丘!有有情是身异、想异。譬如人、一分天、一分恶趣,是第一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有有情是身异、想异。譬如梵众天初起,是第二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有有情是身一、想异。譬如极光净天,是第三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有有情是身一、想一。譬如偏净天,是第四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有有情是超越一切色想,灭有对想,不作意种种想,入无边空之空无边处,是第五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有有情超越一切空无边处,入无边识之识无边处,是第六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有有情超越一切识无边处,入无所有之无所有处,是第七之识住。

诸比丘!此等为七识住。”

注1 集异门足论第十七(大正藏二六、四三七c)。

第42经 资具经

“诸比丘!此等是七定之资粮。以何为七耶?

即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勤、正念。诸比丘!依此等七支,而培养心一境性,诸比丘!称为有依或有资粮之圣正定。”

第43经 火经第一

“诸比丘!此等是七火。以何为七耶?

即:贪火、嗔火、痴火、应请火、长者火、应施火、薪火。诸比丘!此等为七火。”

第44经 火经第二

一时,世尊住舍卫[城]祇树给孤独园。尔时,优竭提舍利婆罗门为大祭祀而献供,五百之牡牛为牺牲而祭祀,五百牡犊为牺牲而祭祀,五百牝犊为牺牲而祭祀,五百之牡羊为牺牲而祭祀,五百之牡山羊为牺牲而祭祀。尔时,优竭提舍利婆罗门诣世尊之处,至已,与世尊相互庆慰,欢喜感铭,交谈已,坐于一面,坐于一面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,白世尊言:“尊者瞿昙!我闻:点火者、建柱者,可得大果,是可大加称赞。”“婆罗门!我亦闻:点火者、建柱者,可得大果,是可大加称赞。”再者,……三度,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:“尊者瞿昙!我亦闻:点火者、建柱者,可得大果,是可大加称赞。”“婆罗门!我亦闻:点火者、建柱者,可得大果,是可大加称赞。”“尊者瞿昙!实则尊者瞿昙与我等即完全一致。”

如是闻之具寿阿难,对优竭提舍利婆罗门如是言:“婆罗门!向诸如来非应如是问:‘尊者瞿昙!我闻:点火者、建柱者,可得大果,是可大加称赞。’婆罗门!诸如来实可如是问:‘大德!我欲点火,欲建柱,大德世尊!请教示我。大德世尊!请教示我,即长时为我之义利安乐。’”

尔时,优竭提舍利婆罗门白世尊言:“尊者瞿昙!我欲点火,欲建柱,尊者瞿昙!请教示我。尊者瞿昙!请教示我,即长时为我之义利安乐。”“婆罗门!令点火,令建柱,且于祭祀之前,为不善而生苦,则为苦异熟而建立三刀。以何为三耶?

即:身刀、语刀、意刀。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,令建柱,如是心起: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,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。彼谓:我作功德,非作不功德;我作善,非作不善;我求善趣之道,非求恶趣之道。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、建柱,此为第43 一之不善而生苦,则建立为苦异熟之意刀。

复次,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、建柱,且如是语: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犊,为祭祀而杀此等牝犊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羊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山羊。彼谓:我作功德,非作不功德;我作善,非作不善;我求善趣之道,非求恶趣之道。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、建柱,此为第二之不善而生苦,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语刀。

复次,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、建柱,自己由始,为祭祀而杀此等牡牛;自己由始,为祭祀而杀牡犊:自己由始,为祭祀而杀牝犊;自己由始,为祭祀而杀牡羊;自己由始,为祭祀而杀牡山羊。彼谓:我作功德,非作不功德;我作善,非作不善;我求善趣之道,非求恶趣之道。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、建柱,此为第三之不善而生苦,则建立为苦异熟之身刀。婆罗门!于祭祀之前,令点火、建柱,为此等不善而生苦,则建立以苦为异熟之三刀。

婆罗门!此等之三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。以何等为三耶?

即:贪火、嗔火、痴火。婆罗门!何故此之贪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耶?

婆罗门!因贪而爱染、被克服、心把捉者,以身行恶行,以语行恶行,以意行恶行。彼以身行恶行已,以语行恶行已,以意行恶行已,身坏死后,生于恶处、恶趣、险难、地狱。婆罗门!是故此之贪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。又,婆罗门!何故此之嗔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耶?

婆罗门!因嗔而有怒、被克服、心把捉者,以身行恶行,以语行恶行,以意行恶行。彼以身行恶行已,以语行恶行已,以意行恶行已,身坏死后,生于恶处、恶趣、险难、地狱。婆罗门!是故此之嗔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。又,婆罗门!何故此之痴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耶?

婆罗门!因痴为愚痴、被克服、心把捉者,以身行恶行,以语行恶行,以意行恶行。彼以身行恶行已,以语行恶行已,以意行恶行已,身坏死后,生于恶处、恶趣、险难、地狱。婆罗门!是故此之痴火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。婆罗门!此等之三大应断、应避、不可用。

婆罗门!此等之三火,尊敬已、尊重已、恭敬已、供养已,容易预告其幸福。以何为三耶?

即应请火、长者火、应施火。婆罗门!以何为应请火耶?

婆罗门!此处有人有母或父,婆罗门!是称为应请火。何以故耶?婆罗门!从彼等而请。是故,此应请火尊敬已、尊重已、恭敬已、供养已,容易预告其幸福。又,婆罗门!以何为长者火耶?

婆罗门!此处有人有儿子,或妻子,或奴仆,或遣使,或雇工,婆罗门!此称为长者火。是故,此长者火尊敬已,尊重已、恭敬已、供养已,容易预告其幸福。又,婆罗门!何者为应施火耶?

婆罗门!此处凡沙门、婆罗门远离憍放逸,于忍辱、柔和而坚固,独自调御,独自寂静,独自般涅槃,婆罗门!此称为应施火。是故,此应施火尊敬已、尊重已、恭敬已、供养已,容易预告其幸福。婆罗门!此等之三火,尊敬已、尊重已、恭敬已、供养已,容易预告其幸福。又,婆罗门!此之薪火,常令燃娆,常令惜护,常令消灭,常令投置。”

如是闻之优竭提舍利婆罗门,白世尊言:“尊者瞿昙!是明白。尊者瞿昙!是明白。尊者瞿昙从今以后,我存念尽形寿归依而为优婆塞。尊者瞿昙!此时我欲放五百之牡牛与命,放五百之牡犊与命,放五百之牝犊与命,放五百之牡羊与命,放五百之牡山羊与命,食青车,饮冷水,冷风吹与彼等。”

第45经 殊胜之想经第一

“诸比丘!此等之七想1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以何为七耶?

即:不净想、死想、食不净想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、无常想、无常苦想、苦无我想。诸比丘!此等七想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”

注1 长阿含众集经(大正藏一、四九)。

第46经 殊胜之想经第二

“诸比丘!此等之七想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以何为七耶?

即:不净想、死想、食不净想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、无常想、无常苦想、苦无我想。

诸比丘!不净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行淫欲而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。诸比丘!如是,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行淫欲而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行淫欲而贪著,不厌离而持续,则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不净想,我于以前成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又,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于行淫欲而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不净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不净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死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。诸比丘!如是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若充满死想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贪著于活命之希望,持续不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死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又,若充满死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活命之希望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死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乃生正智。诸比丘!死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食不净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贪著于味渴爱,……乃至……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而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。诸比丘!如是,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味渴爱,……乃至……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若充满食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贪著于味渴爱,或持续不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食不净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又,若充满不净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味渴爱,……乃至……持续舍或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食不净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食不净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世间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。诸比丘!如是,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世间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若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贪著于世间,持续不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又,若充满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贪著于世间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无常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。诸比丘!譬如投入火中之鸡翼或腱片不著,厌离转出而不进。诸比丘!如是,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,诸比丘!若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贪著于利养尊敬名声,或持续不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无常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若又充满无常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利养尊敬名声,厌离转出而不进,持续舍或排拒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无常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无常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无常苦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懒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观察,譬如于拔刀之杀人者,激烈之怖畏想现前。诸比丘!若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著于懒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观察,譬如拔刀之杀人者,激烈之怖畏想不现前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无常苦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若充满无常苦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不著于懒惰、懈怠、奔放、放逸、不勤行、不观察,譬如拔刀之杀人者,激烈之布畏想现前,诸比丘!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无常苦想,我于以前成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无常苦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苦无我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又,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何者而言耶?

诸比丘!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,远离我我所慢,超越偏见,寂静而有妙解脱。诸比丘!若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,不离我我所慢,不超越偏见,不为寂静,无有妙解脱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非修习苦无我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无区别,我不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若充满苦无我想所积集之心而住之比丘,其心于此有识之身及于外部之一切相,远离我我所慢,超越偏见,寂静而有妙解脱,诸比丘!比丘应如是知:我有修习苦无我想,我于以前或尔后有区别,我可得证修习果。如是,方生正智。诸比丘!苦无我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如是言者,此乃基于此而言。

诸比丘!此等七想之修习,再三力行,有大果,有大称赞,沐浴于甘露,究竟于甘露。”

第47经 淫经

尔时,生闻婆罗门诣世尊之处。至已,与世尊俱相互庆慰……乃至……白世尊言:“实则大德瞿昙宣说梵行者之事耶?”“婆罗门!凡正语之人,彼若欲语:行无缺、无隙、无染污、无秽、圆满,是清净之梵行,婆罗门!于我方应予正语。婆罗门!我则行无缺、无隙、无染污、无秽、圆满,是清净之梵行。”“尊者瞿昙!何者为梵行之缺、隙、染污、秽耶?”

“婆罗门!世间有一类之沙门或婆罗门,一面宣称是正梵行者,一面与妇女俱为两两之遇合,又味乐于妇女之摩擦、揉磨、洗浴、拭磨。彼味乐之,希望之,依彼而生喜。婆罗门!是为梵行之缺、隙、染污、秽者。婆罗门!此称之为行不净之梵行,行淫欲之偶合。故我云:生、老死、忧悲苦愁恼不得解脱,依苦不得解脱。

婆罗门!复次,世间有一类之沙门或婆罗门,宣称是正梵行者,且不与妇女为两两之遇合,亦不味乐妇女之摩擦、揉摩、洗浴、拭磨;然与妇女俱嬉戏,游戏,自娱……乃至……亦不与妇女共嬉戏,不游戏,不自娱;然观察、瞻视妇女之……亦不观察、不瞻视妇女之眼;然越壁越垣,听闻谈笑唱泣某妇女之声……不越壁越垣而听闻谈笑唱泣某妇女之声;然随忆念凡前与妇女共谈笑嬉戏之事……不随意念凡前与妇女俱谈笑嬉戏之事;然见具备具有五妙欲而令乐之居士或居士子……不见具备具有五妙欲而令乐之居士或居士子;然愿某天众行梵行,我依此戒、或禁、或苦行、或梵行而成为天、或天之随一。彼味乐之,希欲之,依彼而生喜。婆罗门!此为梵行之缺、隙、染污、秽者。婆罗门!此称之为行不净梵行,行淫欲之偶合。故我云:生、老死、忧、悲、苦、愁恼者不得解脱,依苦不得解脱。婆罗门!又,我观察不断此等七淫欲偶合之各各淫欲偶合之间,婆罗门!我与天、魔、梵天俱于世间,与沙门、婆罗门、天人俱于众中,不公言正自觉无上正等觉。婆罗门!然而,我观察自断此等七淫欲偶合之各各淫欲偶合之时,婆罗门!我与天、魔、梵天俱于世间,与沙门、婆罗门、天人俱于众中,公言正自觉无上等正觉。复次,我之智、见生,我之心解脱不动,此最后之生,不受后有。”如是闻之生闻婆罗门白世尊言:“是明白,尊者瞿昙!……乃至……尊者瞿昙从今以后,存念我为终生归依之优婆塞!”

第48经 偶合经

“诸比丘!我示汝等系、离系法门,闻之……乃至……诸比丘!如何为系、离系法门耶?

诸比丘!妇女内则思惟女根、女行、女衣服、女类、女欲、女声、女饰,彼女于是欢喜,于是喜悦;于是欢喜、喜悦之彼女,外则思惟男根、男行、男衣服、男类、男欲、男声、男饰,彼女于是欢喜,喜悦。于是欢喜、喜悦之彼女,外则希望偶合。彼女偶合故,希望令起所乐、喜之偶合。诸比丘!于妇女性喜悦而著,于男子有系。诸比丘!如是之妇女不征伏妇女性。

诸比丘!男子内则思惟男根、男行、男衣服、男类、男欲、男声、男饰,彼于是欢喜,于是喜悦;于是欢喜、喜悦之彼,外则思惟女根、女行、女衣服,女类、女欲、女声、女饰,彼于是欢喜、喜悦。于是欢喜、喜悦之彼,外则希望偶合。彼偶合故,希望令起所乐、喜之偶合。诸比丘!于男子性喜悦而著,于扫女有系。诸比丘!如是之男子不征伏男子性。诸比丘!系者如是。诸比丘!如何为离系耶?

诸比丘!妇女内则不思惟女根、女行、女衣服、女类、女欲、女声、女饰,彼女于是不欢喜,不喜悦;于是不欢喜、不喜悦之彼女,外则不思惟男根、男行、男衣服、男类、男欲、男声、男饰,彼女于是不欢喜、不喜悦。于是不欢喜、不喜悦之彼女,外则不希望偶合。彼女不偶合故,不希望令生所乐、喜之偶合。诸比丘!于妇女性不喜悦而不著者,于男子得离系。诸比丘!如是之妇女征伏妇女性。

诸比丘!男子内则不思惟男根、男行、男衣服、男类、男欲、男声、男饰,彼于是不欢喜、不喜悦;不欢喜、不喜悦之彼,外则不思惟女根、女行、女衣服、女类、女欲、女声、女饰,彼于是不欢喜、不喜悦。不欢喜、不喜悦之彼,外则不希望偶合。彼不偶合故,不希望令生所乐、喜之偶合。诸比丘!于男子性不喜悦而不著者,于妇女得离系。诸比丘!如是之男子征服男子性。诸比丘!离系者如是。诸比丘!此为系、离系之法门。”

第49经 施经

一时,世尊住瞻波揭伽池岸。尔时,众多之瞻波优婆塞,诣具寿舍利弗之处,至已,问讯具寿舍利弗,坐于一面。坐于一面之彼等瞻波优婆塞,向具寿舍利弗如是言:“大德!我等于世尊之面前,自闻说法已久。大德!我等于世尊之面前,得闻说法。”“善哉!然而,诸贤!于此之斋日汝等应来,确实汝等于世尊之面前,可得闻说法。”彼等瞻波之优婆塞,从座而起回答具寿舍利弗:“大德!唯然。”问讯具寿舍利弗,右绕而去。尔时,彼等瞻波之优婆塞,于其斋日诣具寿舍利弗之处,至已,问讯具寿舍利弗,坐于一面。尔时,具寿舍利弗与瞻波优婆塞,俱诣世尊之处,至已,问讯世尊,坐于一面,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,白世尊言:

“大德!此处有人如是施,所与而无大果1、无大称赞耶?又,大德!此处有人如是施,所与而有大果,有大称赞耶?”“舍利弗!此处或者如是施,所与而无大果、无大称赞。又,舍利弗!此处有人如是施,所与而有大果,有大称赞。”

“大德!有何因、何缘,此处有人如是施,所与而无大果,无大称赞耶?又,人德!有何因、何缘,此处或者如是施,所与而有大果,有大称赞耶?”“舍利弗!此处有人给与有所待望之施、给与心所系缚之施、给与期望贮蓄之施、给与后是我应受用之施,彼将其所施之食、饮、衣、乘、鬘、香、涂香、床、住处、灯具给与沙门或婆罗门。舍利弗!汝如何思惟耶?此处有人应给与如是之施耶?”

“大德!唯然。”

“舍利弗!此中,给与彼所期待之施、给与心所系缚之施、给与期望贮蓄之施、给与后是我应受用之施,彼给与其施已,身坏死后,生为四大王天众之同僚,彼尽其业而得其神通、其名誉、其王权,为还来者而来现在之世。

舍利弗!又,此处有人不给与所待望之施、不给与心系缚之施、不给与期望贮蓄之施、不给与后我应受用之施,然而,布施给与善哉之施……乃至……亦,不布施给与善哉之施,而自祖先以前所施,以前所作,我给与非可损减往昔家系之施……亦自祖先以前所施,以前所作,我不给与非可损减往昔家系之施,然而,我成熟,彼等不成熟,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,乃给与不可有我之施……又,我成熟,彼等不成熟,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,乃不给与不可有我之施,但是,彼等昔之圣者,譬如对于阿吒摩、婆莫迦、婆摩提婆、鼻沙密多、耶婆提伽、应疑罗沙、跋罗堕阇、婆悉陀、迦叶波、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,如是我给与此应予分配之施,……亦彼等昔之圣者,譬如对于阿吒摩、婆莫迦、婆摩提婆、鼻沙密多、耶婆提伽、应疑罗沙、跋罗堕阇、婆悉陀、迦叶波、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,然我不给与此应有分配之施,而给与此心满足、生悦喜之施……亦,不给与此心满足、生喜悦之施,但是给与为心庄严、心严饰之施。彼将其施之食、饮、衣、乘、鬘、香、涂香、床、住处、灯具给与沙门或婆罗门。舍利弗!如何思惟耶?此处有人应给与如是之施耶?”

“大德!唯然。”

“舍利弗!此中,不给与彼所期待望之施、不给与心所系缚之施、不给与期望贮蓄之施、不给与后我应受用之施;并亦,布施者不给与善哉之施;亦,自祖先以前所施,以前所作,我不给与不损减昔家系之施;亦,我成熟,彼等不成熟,成熟者不给与非成熟者之施,乃至不给与不可有我之施;亦,彼等昔之圣者,譬如对于阿吒摩、婆莫迦、婆摩提婆、鼻沙密多、耶婆提伽、应疑罗沙、跋罗堕阇、婆悉陀、迦叶波、仆虞哥而有彼之大祭祀,不给与此应有分配之施,……不给与此心满足、生悦喜之施,然而给与为心庄严、心严饰之施,彼给与其施已,身坏死后生为梵众天之同僚,彼尽其业而得其神通、其名誉、其王权,为不还来者,是不来于现在之世。

舍利弗!此因,此缘,依彼此处有人给与如是之施,无有大果,无有大称赞。舍利弗!又,此因,此缘,依彼此处有人给与如是之施,有大果,有大称赞。”

注1 原本na参照以下有时除去。

第50经 难陀母经

如是我闻。一时,具寿舍利弗与具寿摩诃目犍连,与大比丘僧伽俱游行于特榇那只梨。尔时,毗楼犍塔奇难陀母优婆夷,于夜明之时起身读诵波罗延。尔时,为某事之毗沙门大王从北方行至南方,毗沙门大王闻难陀母优婆夷读诵波罗延,闻已静待读诵之终而立,而难陀母优婆夷读诵波罗延已而默然。尔时,毗沙门大王知难陀何优婆夷读诵之终而欢喜:“善哉姊妹!善哉姊妹!”“贤友!卿者为谁耶?”“姊妹!我乃汝兄弟毗沙门大王。”“善哉贤友!依我所诵之法门,是为送卿之礼物。”“善哉姊妹!此乃给我之礼物。明日以舍利弗、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,未食朝食而 将来毗努建达伽村,供养其比丘僧伽已,即称为我之布施,而此乃为给我之礼物。”

尔时,难陀母优婆夷过是夜时,自于住处,准备殊胜之嚼食、啖食。尔时,以舍利弗、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往毗努建达伽村。尔时,难陀母优婆夷向某男子言:“来,汝男子!去园向比丘僧伽告[食事之]时,‘是时矣,大德!于难陀母之住处作供食之准备。’”“然,圣女!”彼之男子回答难陀母优婆夷而去园,向比丘僧伽告[食事之]时:“时也,大德!于圣难陀母之住处作供食之准备。”其时,以舍利弗、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于日之前分,著内衣,取钵披衣而往难陀母优婆夷之住处,至已坐所设座。尔时,难陀母优婆夷从自已之手中将殊胜之嚼食、啖食给与舍利弗、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令其满足。尔时,难陀母优婆夷坐于食已离钵具寿舍利弗之一面,具寿舍利弗向坐于一面之难陀母优婆夷如是言:“难陀母!谁告汝比丘僧伽之到达耶?”“大德!此处我于夜明之时而起,读诵波罗延已而默然。大德!尔时,毗沙门大王知我读诵终了而欢喜:‘善哉姊妹!善哉姊妹!’‘贤友!卿者为谁耶?’‘姊妹!我乃汝之兄弟毗沙门大王也。’‘善哉贤友!依我所读诵之法门,为送卿之礼物。’‘善哉姊妹!乃给我之礼物。明日以舍利弗、目犍连为上首之比丘僧伽未食朝食而将来毗努建达伽村,供养其比丘僧伽已,即称为我之布施,此乃为给我之礼物。’大德!施之一切福与利应为毗沙门大王之安乐也。”

“稀奇哉,难陀母!未曾有哉,难陀母!实有如是大神力,如是大威力之天子毗沙门大王,于面前交谈。”“大德!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,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。大德!此处我有名为难陀之可爱、悦意之一子,彼为诸王依某因带去以暴力夺其命。大德!实我于其童子被捕之时、或正捕之时、或被杀之时、或正杀之时、或被伤之时、或正伤之时,我不知心之变异1。”

“稀奇哉,难陀母!未曾有哉,难陀母!汝清净汝起伏变异之心。”“大德!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,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。大德!此处,死后而生于某夜叉界之主人(丈夫),彼对我显现昔之身体。大德!然而,依此因缘而我不知心之变异。”

“稀奇哉,难陀母!未曾有哉,难陀母!汝清净汝起伏变异之心。”“大德!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,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。大德!我自从与年轻主人作为年轻妇而嫁以来,对于主人即使是心亦不知所犯,况于身耶?”

“稀奇哉,难陀母!未曾有哉,难陀母!汝清净汝心。”“大德!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,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。大德!我作为优婆夷时,我知如何之学处亦不故意而犯。”

“稀奇哉,难陀母!未曾有哉,难陀母!”“大德!对我此非唯稀奇未曾有法,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未曾有法。大德!此处我若意欲,则离诸欲,离不善法,有寻有伺,自离而生喜乐,我具足初静虑而住;以寻、伺寂静放,内之等净,心之一趣,无寻无伺,由定而生喜乐,我具足第二静虑而住;以离喜贪故,以舍而住,以正念正知而受乐于身,圣者宣说于舍,有念,是乐住,我具足第三静虑而住;以断乐故,断苦故,先已灭喜、忧故,不苦不乐舍念之清净,我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”

“稀奇哉,难陀母!是未曾有哉,难陀母!”“大德!对我此非唯稀奇、未曾有法,对我亦有其他之稀奇、未曾有法。大德!此等依世尊所说之五顺下分结,于我乃见彼等之任何之一亦非不断。”“稀奇哉,难陀母!未曾有哉,难陀母!”其时,具寿舍利弗对难陀母优婆夷述说法要,令使信受、激励、欢喜已,从座而起离去。

注1 原本虽有annathathan但暹罗本有annathattan,而取之。

摄句:

住、资具、二火、殊胜之二想

淫、偶合、施、难陀母等为十